欧美视频二区欧美影视,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歡迎您訪問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網
頭條聚焦   |  企業動態   |  產業政策   |  海外動態   |  會議報道   |  終端報道   |  項目信息
當前位置: 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網>行業資訊 >產業政策 > 3000輛氫車!45座氫站!11235格局!青海省連發三部氫能專項文件!

3000輛氫車!45座氫站!11235格局!青海省連發三部氫能專項文件!

2023-01-13 來源:氫能觀察 瀏覽數:238

《青海省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年)》、《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的通知。

 1月12日,青海省發改委發布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青海省能源局 關于印發
 
《青海省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年)》、《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的通知。
 
 
青海省連發三部文件明確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目標: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關工作部門,各園區管委會: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青海省能源局
 
2022年12月9日
 
原文如下:
 
 
前  言
 
氫能作為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也是深度脫碳的重要手段。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有利于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有利于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對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為加強我省氫能產業的頂層設計和布局優化,補齊創新和產業短板,在全國氫能產業發展大格局中找準定位,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青海省碳達峰實施方案》《青海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制定《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內容包括規劃背景、總體要求、發展思路與總體布局、重點任務、環境影響評價、保障措施六個部分,涵蓋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及相關裝備制造等領域,為今后我省氫能產業發展提供指導,規劃期限為2022-2035年。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形勢
 
全球氫能產業加速發展。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均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紛紛出臺政策予以大力支持,氫能產業已成為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全球氫能產業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氫能制取、儲運和應用全產業鏈核心技術日漸成熟,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速,氫能在交通、工業、能源等領域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日本、歐盟、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都出臺了相關政策,將發展氫能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推動一批氫能重大項目實施,氫能正由示范推廣走向規模化應用,產業鏈條逐步完善,行業規模日趨擴大。
 
國內氫能產業穩步推進。近年來,國家從戰略規劃、產業政策、補貼扶持等方面給予氫能產業大力支持,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產業鏈布局、技術研發,已初步掌握氫氣制備、儲運、加氫、用氫等主要技術和生產工藝,氫能產業初具規模,我國年氫氣產量約3300萬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家。特別是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將氫能作為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進一步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各階段目標,部署了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全國各省市正在搶抓戰略機遇,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氫能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的窗口期。
 
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逐步提速。習近平總書記為青海量身定制了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四地”的發展路徑,明確了“三個最大”的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要求“青海要在實現碳達峰方面先行先試,為全國能源結構轉型、降碳減排作出更大貢獻”,這為我們發展包括氫能在內的清潔能源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2022年2月21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青海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以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研發為重點,探索氫能在電力、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應用,打造青海綠氫品牌。同時,我省還以“揭榜掛帥”形式開展制氫、用氫示范項目,全力構建技術、產業、應用融合發展的氫能產業生態圈。作為國家級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我省可再生能源制氫發展潛力巨大,綠氫生產成本優勢明顯,打造以綠氫供應為主、氫能與工業、交通、能源等多領域融合發展的全國綠氫產業高地優勢得天獨厚。
 
(二)發展基礎
 
資源稟賦優異,綠氫生產基礎良好。供應充足、綠色低碳、成本低廉的綠電資源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基礎。我省水電資源、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開發可利用荒漠化土地廣闊。全省水資源理論蘊藏量2187萬千瓦,光伏技術可開發容量35億千瓦,風電技術可開發容量7500萬千瓦以上,新能源開發可利用荒漠土地約10萬平方公里,均居國內前列。截至2021年底,我省電源總裝機容量4286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為3964萬千瓦,其中風電、光伏等波動性清潔能源發電裝機達到2683萬千瓦,占比超過60%,位居全國第一。預計到2025年,光伏和風能發電裝機超過5800萬千瓦;2035年將建成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光伏和風能發電裝機超1億千瓦,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土地資源為構建“可再生能源—綠氫”產業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
 
應用場景豐富,綠氫消納途徑多元。工業領域,綠氫是重要的工業脫碳載體,依托我省豐富的鹽湖資源和良好的冶金產業基礎,可在西寧、海東、海西工業集聚區開展綠氫化工、氫冶金、晶硅領域綠氫替代灰氫示范;交通領域,氫能及燃料電池是新能源汽車革命的重要內容,可在經濟活動較為集中的西寧和海東等地區開展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應用示范,可在青海湖、塔爾寺等重點景區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大巴車,在具備條件的礦區開展氫能重卡示范;能源領域,將氫能作為重要儲能手段,可開展風光氫儲一體化示范;草原防火、病蟲害防治、離網光伏區綜合能源解決方案等領域,可在果洛、玉樹、黃南等地區開展氫能牧區應用示范。
 
企業加速布局,綠氫產業發展潛力大。近幾年,大型企業布局氫能明顯提速,為產業發展帶來新動能和新活力。目前已有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中國石化青海石油分公司等多家大型國有能源企業在我省布局了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氫、氫電耦合、氫能“制儲加用”一體化示范應用項目,為氫能開發、技術創新及產業示范創造重大發展機遇;以青海鹽湖工業集團、西寧特鋼、亞洲硅業為代表的本地龍頭企業,正在積極謀劃工業領域開展綠氫替代,可形成良好示范效應,帶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面臨挑戰
 
頂層設計亟待明確,尚未形成推進產業為發展的工作合力。從國家層面來看,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部件、裝備等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省能源、工業、科技等相關規劃中提出依托清潔能源優勢,加快推動氫能產業發展,但尚未形成引領氫能產業鏈及上下游協同發展的系統化政策體系,氫能產業發展方向、任務目標尚待明確,各行業主管部門與省內主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尚未形成氫能發展合力。
 
產業起步較晚,存在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制約。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基礎性制度滯后、產業發展形態和路徑尚需探索等問題。我省氫能尚處在起步探索、產業培育階段,產業發展對財政補貼等政策的依賴程度高,我省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引培等方面扶持能力相對有限,短期內難以全方位、大幅度通過補貼方式推動產業發展。
 
綠氫供需不匹配問題突出,本地市場需求有待激發。現階段我省氫氣來源自天然氣制氫、工業副產氫,年產量基本穩定在9萬噸左右,在化工、冶金、能源等領域,已形成較為匹配的供銷市場格局,且新增氫氣需求規模不大,亟待拓展上下游產業鏈應用場景。綠氫潛在的供應能力與相對有限的本地綠氫需求之間矛盾短期內較為突出。
 
現階段綠氫價格競爭力不高,短期內限制產業大規模發展。與灰氫相比,綠氫制取成本相對較高,且當前缺乏合理的價格激勵機制,綠氫的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無法由市場自發推動發揮綠氫優勢及價值。同時,與周邊其他省份相比,我省較低的綠氫價格與較高的儲運成本相互抵消,導致綠氫競爭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產業大規模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和“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切入點,以建設“中國氫海”為目標,立足青海,面向全國,輻射周邊,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布局,統籌近中遠期發展目標,堅持點線結合、以點帶面,因地制宜拓展氫能應用場景,積極構建安全為先、布局優化、模式創新的氫能產業體系,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因地制宜,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明確我省氫能產業發展定位及主攻方向,重點圍繞綠電制氫、綠氫化工、綠氫冶金、氫能交通等領域,科學合理規劃產業布局。
 
優勢引領、重點突破。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氫能創新體系建設,以可再生能源優勢為抓手,圍繞綠氫制取、綠氫儲運、氫電耦合技術及關鍵材料研發等重點方向,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打造技術創新平臺,構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體系。
 
規范有序、集群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以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有序開展氫能制、儲、運、用產業鏈各環節試點示范,合理優化布局產業鏈,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加快構建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集約高效發展。鼓勵引導企業在氫能產業發展中主動擔當、爭先進位、做大做強。
 
產用聯動、綠色發展。統籌建設氫能基礎設施,加快氫能供需一體化建設,穩步構建多元儲運體系和加氫網絡。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推動綠氫在冶金、化工、交通、能源等領域的應用,以上游促下游、應用促產業,助力我省氫能產業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
 
(三)總體目標
 
我省氫能產業發展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具體發展目標如下:
 
近期(2022-2025年):氫能產業培育期。基本建成適合我省特色的氫能發展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應用示范漸次落地,綠氫裝備制造實現零的突破,產業基地初顯雛形,氫能產業培育初見成效。到2025年,綠氫生產能力達4萬噸左右,建設綠電制氫示范項目不少于5個,燃料電池車運營數量不少于150輛,礦區氫能重卡不少于100輛,建設3-4座加氫示范站(包括合建站)。在化工、冶金、能源等領域開展綠氫示范應用。引進或培育10家氫能企業,綠氫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億元。
 
中期(2026-2030年):氫能產業成長期。產業鏈趨于完善,初步建立氫能產業集群,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大。到2030年,綠氫生產能力達到30萬噸,綠氫在儲能、化工、冶金、天然氣摻氫管線等領域示范應用取得實效,氫能汽車規模超過1000輛,加氫站(包括合建站)超過15座,力爭建成1個園區內天然氣管線摻氫示范項目。引進或培育50家氫能企業,綠氫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60億元。到2030年底,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成本降至3000元/千瓦。
 
遠期(2031-2035年):氫能產業壯大期。形成國內領先的氫能制取、儲運和應用一體化發展產業集群,構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到2035年,綠氫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實現綠氫在工業、交通、能源等領域大規模應用,遠距離純氫外輸管道規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引進或培育氫能企業超過100家,綠氫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0億元。
 
表1  青海省氫能產業發展目標
 
 
三、發展思路與空間布局
 
(一)發展思路
 
我省氫能產業上游資源優勢較為突出,中游儲運、加氫等基礎設施基本處于零基礎,下游尚未起步,氫燃料電池技術和關鍵材料產業存在明顯短板。通過強化產學研用、優化上游制氫模式、加強中游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下游應用示范、延伸氫能產業鏈等多種方式,推動我省氫能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力爭建成全國最大的綠氫制造基地。
 
以上游綠氫資源推動下游市場需求。發揮我省綠氫資源供給潛力大的優勢,先期通過新能源電站“離網制氫”等方式開展電解水制氫,后續依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電網支撐能力,探索建立電網制氫模式下的合理市場交易機制,逐步形成具有價格優勢的綠氫供給,驅動下游多元化應用,逐步培育用戶、形成市場、擴大規模。
 
以基礎設施先行推動終端推廣應用。著力破解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問題,結合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氫能需求,做好基礎設施建設整體規劃,科學確定規模和空間布局,適度超前布局氫能儲運、加氫站等基礎設施,探索大規模、長距離專用輸氫管道建設,構建安全高效的運氫、加氫服務網絡,為終端推廣應用提供支撐。
 
以多點示范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氫能在我省化工、冶金、交通、能源等多領域、多場景示范推廣應用,通過示范運營擴大市場需求,以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和市場空間為牽引,堅持“內研、外引、集聚、壯大”發展路徑,強化招商引資,提升產業鏈韌勁,帶動氫能產業規模化發展。
 
以綠電制氫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依托我省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結合電解水制氫技術,著力打造綠電制氫綜合示范基地,促進可再生能源在省內的大規模就地消納,實現可再生能源與氫能互補協同發展。
 
 
(二)發展路徑
 
立足省內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廣泛等優勢,以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為基礎,以多領域多元化應用為場景,以長距離管道外送為拓展,努力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重要的綠氫規模化供應基地、電氫耦合發展示范基地、多領域應用基地、關鍵技術創新基地、先進裝備制造基地,構建氫能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聚力打造“中國氫海”。
 
綠電制氫。近期充分發揮省內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以電解水制氫為主,同時充分利用鹽湖化工、石油化工等副產氫氣,為氫能發展提供綜合氫源保障;中遠期擴大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規模,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綠氫。
 
高效儲能。建立“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提升氫儲能發電全流程效率的方式方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積極發展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多種新型儲能方式,并與綠氫生產有機結合,逐步形成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氫儲能等多種儲能技術相互融合的儲能體系。
 
規模儲運。近期以高壓氣態儲氫和長管拖車運輸為主,探索天然氣管道摻氫/純氫管道輸送、液氫儲運等示范應用;中遠期按照低壓到高壓、摻氫比例由低到高、氣態到多相態(低溫液態、固態、有機氫載體等)、純氫到多元輸送(純氫+氨、甲醇、乙二醇)的方向逐步提升氫氣儲存運輸能力,探索推進高效、智能氫氣輸送管網建設和運營。
 
多元應用。近期優先在綠氫化工、氫冶金、交通、混氫燃機發電、氫燃料電池發電調峰等領域開展氫能示范應用,并探索氫燃料電池分布式能源站在牧區、三江源保護區、無電區域推廣應用;中遠期將打造多元化氫能應用場景,全面推進氫能在化工、冶金、交通、電力、建筑等領域的應用。
 
產業聚氫。聚焦綠氫制、儲、輸、用等全產業鏈關鍵環節,以高效制氫、儲氫、輸氫及氫電耦合裝備為重點,在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德令哈、格爾木等地區,積極培育氫能相關裝備制造企業,打造氫能產業集群。
 
(三)發展格局
 
按照“培育點、壯大線、擴大面”的工作思路,加強規劃引導,優化點線面結合布局,堅持統籌規劃、集約集聚、科學引領、協同發展的原則,加大區域合作,推動西寧市、海西州、海南州三個區域形成優勢互補、高效協同的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布局。充分發揮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帶頭引領作用,匯聚優勢資源,構建“一個品牌、一個中心、兩個集群、三個基地、五個示范區”的“11235”發展格局。
 
打造“一個品牌”。發揮資源、能源優勢,科學布局氫能上下游產業,形成優勢互補、高效協同一體化產業體系,推動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氫海”品牌。
 
建設“一個中心”。依托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相關企業等科研力量,成立綠氫創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氫能全產業鏈的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的開發應用,組建氫能產業技術研發服務協同發展支撐平臺。
 
謀劃“兩個集群”。依托海西州工業園區、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科技產業園區和海東市青海零碳產業園區,謀劃建設綠氫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氫儲能材料及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布局“三個基地”。依托海西州、海南州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在西寧市、海西州、海南州布局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示范項目,打造三大綠氫生產基地。
 
推動“五個示范區”。有序分批開展配套氫儲運、加氫站、氫能車等產業示范,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東工業園區、零碳產業園建設氫燃料電池車運營示范區;在西寧市、海東市的物流園區和礦區等建設氫能重卡示范區;在海西州建設綠氫化工示范區;在海東市、海西州建設氫能冶金示范區;在玉樹、果洛、黃南自治州建設氫能牧區應用示范區。
 
 
圖2  青海省氫能產業總體布局
 
四、重點任務
 
聚焦各階段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發揮資源優勢,提升創新能力,加快示范應用,努力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重要的綠氫規模化供應基地、電氫耦合發展示范基地、多領域應用基地、關鍵技術創新基地、先進裝備制造基地,構建氫能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
 
(一)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打造“中國氫海”
 
1.推進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從試點示范到規模化發展。依托海西州、海南州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加速可再生電解水制氫示范項目建設。推動新能源低成本制氫模式的項目落地。研究開展風電、光電耦合制氫項目建設,同步研究適應大規模制氫電網發展建設方案,確保電力系統協同發展。充分發揮電解水制氫的調峰儲能能力,構建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紐帶的多能互補發展模式,推動地區“水、風、光、氫、儲”一體化示范項目建設。在西寧市、海西州、海南州推動三大綠氫生產示范區建設,實施一批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示范項目。以示范區為標桿,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低、氫能儲輸用產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有序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化發展,著力打造規模化的綠氫生產基地,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階躍式發展,推動綠氫多元化、規模化應用,構建完整的綠氫產業鏈。到2025年,實現制氫量4萬噸;到2030年,建成若干綠氫生產基地,形成較為完備的可再生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實現規模化生產,年產綠氫30萬噸;到2035年,大規模生產綠氫,年產綠氫超過100萬噸。
 
專欄1  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示范工程
 
海西州:開展電解水制氫、用氫示范。建設德令哈光伏制氫項目、格爾木綠電制氫示范項目、新能源電站棄電制氫用氫示范項目、風光制氫合成氨示范項目等。
 
海南州:建設清潔供暖及制氫一體化項目。
 
海東市:建設氫裝上陣(海東)碳中和物聯產業園氫油電超級能源中心項目。
 
海北州:建設剛察光儲氫一體化多能互補示范項目。
 
2.探索與可再生能源耦合發展的電解水制氫技術。依據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選擇不同制氫技術滿足調峰需求。構建以經濟安全的堿性電解水制氫為基礎,以高效靈活的質子交換膜(PEM)制氫技術為補充,以固體氧化物電解池(SOEC)、固體聚合物陰離子交換膜(AEM)、太陽能光催化制氫、電光催化制氫等前沿高效制氫技術為示范的制氫技術體系。考慮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間歇性與制氫系統的運行特性,研究推動二者協同控制,提升效能。有效發揮大電網樞紐平臺作用,推動科學研究與實踐的深度結合,探索虛擬電廠、電力現貨交易市場、電力輔助市場等新技術、新舉措推廣應用,推進氫電耦合技術示范運用,實現氫電一體化發展。
 
專欄2  電解水制氫技術研究工程
 
開發大型高效PEM電解槽、PEM電解水制氫系統以及適應可再生能源的電解水制氫靈活控制技術,開展氫儲一體化項目試點示范。
 
攻關MW級PEM電解水制氫系統、制氫運行控制與調度應用技術。
 
開展氫電耦合技術研究示范項目。
 
引進1-3家電解水制氫裝置制造企業及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在省內落地,實現制氫核心設備的本地化生產,降低設備生產制造成本。
 
(二)創新大規模高效儲運技術,貢獻青海智慧
 
1.初步形成高壓氣態儲運為主體的區域儲運體系。利用氣氫儲運技術成熟、機動靈活、短距離運輸成本低的優勢,建設以高壓氣態儲氫和長管拖車運輸方式為主的區域性儲運體系,圍繞西寧市、海西州、海南州三個綠氫基地,初步形成聯通氫源至本地加氫站、工業園區、化工企業等用戶端的“供需一體化”網絡。推進技術材料工藝創新,加快高壓氣氫儲運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在高壓氣態路運方面,逐步開發生產和推廣應用35MPa、70MPa及以上儲氫氣瓶,逐步提高35MPa壓力及以上長管拖車運輸比例,提升運輸效率,降低儲運成本。在固定式儲氫裝備方面,持續優化50MPa以上超大容積固定式儲氫容器材料工藝,破解存儲空間和成本障礙。在安全性測試方面,提高70MPa儲氫容器及配套裝備驗證和性能綜合評價核心能力。
 
2.加速大規模氫氣液化與液氫儲運關鍵技術研發。著力解決氫大規模儲運瓶頸,以氫液化提高儲運密度。在液氫制備方面,重點探索開展大規模、低能耗氫液化系統研制,高效率、大流量氫透平膨脹機研制,高活性、高強度催化劑研制。在液氫運輸方面,重點探索開展低漏熱、高儲重比移動式液氫容器研制。在液氫儲運方面,重點探索優化大型固定式球形液氫儲罐和運輸用深冷儲罐工藝,開展車載深冷常壓儲氫技術研究,以及適用于固定式儲罐和車載儲氫瓶的常壓、大流量和高壓、低流量液氫加注泵方案設計和技術工藝。依托大規模氫氣液化與液氫儲運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提高氫液化技術和裝備水平。
 
3.構建液氫、管道輸氫等新型儲運示范體系。統籌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部署進度,推動液氫規模化應用,提升道路氫能運輸能力。探索運用氫氣管道運輸方式,開展天然氣管道摻氫和純氫管道輸送示范。選擇格爾木、德令哈等地區,試點建設從可再生能源基地到重點化工、冶金園區以及園區間的摻氫、純氫管網,“點對點”對接合成氨、合成甲醇、氫冶煉等示范項目用氫需求,提升互聯互濟能力,并推動管道輸氫的標準體系建設。鼓勵開展低溫液態、有機液態、合金固態等儲運方式示范。開展我省至中東部發達省份的純氫、摻氫輸送管道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并積極爭取納入國家管道建設相關規劃。
 
專欄3  管道輸氫、液氫儲運示范建設工程
 
在海西州、海南州等地區建設高水平液氫示范項目。
 
依托西寧市甘河工業園區管網、澀寧蘭天然氣管網支線建設天然氣管道摻氫示范項目。探索至中東部發達省份的純氫輸送管道建設。
 
在海西州建設大型跨季節氫儲能技術開發及示范項目。
 
4.逐步建成供需匹配、高效經濟儲運網絡。優化全省資源配置,加強供需對接,以“就近、定向、匹配”為原則,適應多樣化的用氫需求,打造“高壓氣態儲氫、液氫車載運輸、有機液態、管道輸氫、有機氫載體”多元化的高效經濟儲運模式,擴大綠氫供應半徑,降低綠氫儲運成本,在中長期形成規模化綠氫儲運能力。
 
(三)探索氫能多元化應用場景,突出綠氫特色
 
1.重點推廣化工領域氫能應用。依托我省化工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可再生能源、鹽湖等優勢資源,統籌謀劃綠氫化工產業布局,并結合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引導化工產業從高碳向低碳工藝轉變。重點推動海西州德令哈、格爾木工業園綠氫化工產業發展,推進一批合成氨、甲醇、乙二醇、碳酸二甲酯(DMC)、三烯三苯及下游終端化工產品示范項目落地,并逐步向海西西部延伸,積極打造全國一流的綠色化工產品輸出基地,探索綠色清潔電力轉換為載能型化工產品向省外輸出,構建省級綠色經濟復合體,促進我省化工產業轉型增效。
 
專欄4  化工領域氫能應用示范工程
 
2025年前,在西寧甘河工業園區開展綠色航空煤油示范項目;在海西州、海南州通過招商引資開展電烯氫、二氧化碳制DMC、綠色甲醇、綠氨等成果轉化類項目;
 
2030年前,在海西州開展綠氫合成綠氨項目、二氧化碳制甲醇項目;在西寧市通過招商引資開展氫能化工領域替代、合成綠氨項目;
 
2035年前,探索綠氫合成綠氨、甲醇、乙二醇、碳酸二甲酯(DMC)、三烯三苯及下游終端化工產品外送市場。
 
2.有序推進冶金領域氫能應用。依托我省鋼鐵產業基礎,積極開展氫冶金領域示范項目。研究富氫還原高爐、氫基直接還原豎爐等工藝技術,布局氫冶金示范生產線。探索建立低碳冶金工藝示范基地,推進綠色低碳氫冶金新技術、新工藝試點應用,推動我省冶金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依托綠氫資源,在電解鋁行業,開展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示范,加快探索利用綠氫與冶煉煙氣生產甲醇等技術路線,進而生產甲醇,降低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
 
專欄5  冶金領域氫能應用示范工程
 
2025年前,通過招商引資開展電解鋁、還原鐵等冶金領域示范項目。
 
2030年前,在海西州建設富氫還原高爐生產線、氣基直接還原豎爐等示范項目。
 
3.加快推進氫能交通先行先試。以旅游、物流、通勤、環衛、廠礦運輸為重點領域,有序推廣氫能汽車,積極申請參與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在青海湖、塔爾寺等重點景區,投放一批氫燃料電池大巴車,并探索氫燃料電池船舶、無人機等應用,打造我省氫能旅游新名片。在西寧、海東等區域,布局氫燃料電池公交、城際大巴、物流車、市政車輛,建設氫能市政交通示范專線,進一步豐富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場景。在部分礦區開展氫能重卡示范。合理規劃布局加氫站(含綜合站)等基礎設施,支持依法依規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場地設施改擴建加氫站。
 
專欄6  氫能交通示范工程
 
2025年前,在西寧-青海湖-塔爾寺等重點旅游線路投放100輛氫能旅游大巴;在西寧市投放50輛氫能公交,運營線路3-5條,配套建設3-4座加氫站;在海東市零碳產業園等園區、部分礦區投放物流車、重卡車100輛左右;在沿黃流域布局“制氫—加氫—氫能游船”一體化項目。
 
2030年前,在城市公交、市政、城際客運、園區物流、廠礦運輸等領域投放氫能燃料車約1000輛左右,運行線路達到10條,配套建設加氫站15座。
 
2035年前,全省投放氫能燃料車約3000輛左右,氫燃料電池公交及通勤線路達到50條。
 
4.統籌推進氫能在能源領域耦合發展。探索大型氫燃料電池發電、混氫和純氫燃氣輪機發電等配套可調節電源技術及應用試點,鼓勵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開發建設摻氫和純氫燃氣調峰機組,探索構建“風光氣儲氫”多能融合發展模式,力爭2030年前示范建設摻氫燃氣電站;在清潔能源供暖示范城市和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建設摻氫燃氣熱電聯產機組。發揮氫氣大規模、長時間存儲優勢,研究大規模部署電解水制氫儲能作為靈活性資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利用水平,積極構建多種儲能技術相互融合的電力系統儲能體系。支持在通信基站新建、改建中將氫燃料電池作為備用電源使用。在海東零碳產業園和省內大數據中心,建設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站,作為內部調峰及備用電源的重要支撐。打造以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體系,鼓勵發展模塊化、高效率的燃料電池裝置及熱電聯供系統,探索建設“光伏+氫能”一體化分布式能源站,不斷提高大電網未覆蓋地區的能源供給水平,在草原防火、病蟲害防治、大電網未覆蓋地區能源綜合解決方案等應用領域,開展氫能牧區應用示范。在海西州、海南州等可再生能源豐富且氫能應用場景豐富地區,建立國家級大型綠氫示范應用基地。推廣先進技術應用,探索氫能、電能耦合發展,開展綠氫化工、燃機摻燒、燃料電池分布式能源站、氫交通等多方面打通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條。有序推進西寧、海東、海西晶硅產業綠氫替代示范。探索氫能在水泥、玻璃等行業中作為高品質熱源予以推廣應用,助力相關行業綠色發展。
 
專欄7  能源領域氫能應用示范工程
 
2030年前,試點實施氫混燃機發電項目、氫燃料電池發電調峰項目。
 
2030年前,推動東川、南川、德令哈工業園區、海東零碳產業園等地區晶硅產業綠氫替代示范。
 
(四)深耕氫能產業鏈中上游,建設產業高地
 
1.加快引進頭部企業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制氫產業相關裝備制造企業,重點發展電解水制氫、氫氣提純、氫氣儲存、運輸及加注等大型裝備制造業。圍繞氫能供應體系建設,引進一批掌握先進電解槽及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在青海落戶,充分發揮強企帶動效應,吸引更多的產業鏈企業落地青海,實現制氫裝備本地化生產。引進、培育一批高壓儲氫材料與容器、液氫儲運、輸氫管道、氫能車載動力系統、耦合制氫及應用一體化裝置等材料和裝備制造企業。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加氫站相關設備產業落戶我省,推動加氫站核心設備國產化。
 
2.逐步形成若干特色氫能產業集群。立足綠氫生產、“光伏+氫儲能”等市場應用需求,依托以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的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海西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海東工業園區,重點發展電解水制氫設備、中型以上規模氫能儲能系統和氫能調峰電站,以及備用應急發電、分布式發電等技術及設備,逐步建成綠氫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依托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新材料、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產業的德令哈工業園,加快打造氫儲能材料、綠氫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依托以科教創新、高端裝備制造為主的青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同構建綠氫產業技術創新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五)構建技術創新體系,提供青海力量
 
1.構建氫能創新平臺。聚焦氫能產業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條的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的開發、制造與應用等產業發展重點和關鍵環節,依托我省可再生能源資源和區位優勢,建設一批技術創新、研發中試平臺,加速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打造西部氫能產業成果轉化基地,支撐和服務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國內權威專業科研院所和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力量,創新“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圍繞高效制氫、儲氫、輸氫、用氫、氫安全等關鍵環節,加快建設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開展氫能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支持產業龍頭企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專業化孵化載體建設,構建氫能創新創業平臺,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實現產業轉化。
 
2.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結合我省特色,突破氫能制、儲、輸、用環節“卡脖子”技術設備。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高效率、大功率堿性電解槽關鍵技術、可再生能源發電與電解水制氫一體化設備技術、氫氣高壓存儲技術研發。推進35MPa、70MPa及以上高壓儲氫材料、設備研發。探索高海拔、低溫環境下中低壓純氫與摻氫燃氣管道輸送技術研究。發揮青海省鹽湖鎂資源以及省內鋁業優勢,瞄準前沿技術,開展鎂基、鋁基儲氫材料和工程技術研究。
 
專欄8  氫能核心技術攻關方向
 
開展低成本、高效率、長壽命的質子交換膜電解制氫成套工藝技術攻關;開展高效、大功率堿性電解槽關鍵技術開發;開展可再生能源發電與電解水制氫一體化設備技術研發;開展氫氣高壓存儲技術研發,推進35MPa、70MPa及以上高壓儲氫材料、設備研發;開展高海拔、低溫環境下中低壓純氫與摻氫燃氣管道輸送技術研究;開展鎂基、鋁基儲氫材料和工程技術研究。
 
3.加強氫能標準體系建設。支持西寧、海西等地區積極參與國家、行業可再生能源制氫、氫儲運、氫儲能等領域標準制定。結合我省氫能產業發展需求和技術積累,推動省內優勢氫能技術、成果納入行業標準,以標準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探索研究綠氫、綠色甲醇和綠色合成氨的國際認證和標準認證。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完善氫能產業地方標準體系,加強全鏈條安全監管。協同國家級質檢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推進氫能產品檢驗檢測和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氫能檢測服務技術研究,建立健全氫能檢測服務體系,構建具有西部地區一流水平的氫能與燃料電池產品檢測服務體系。鼓勵支持制氫企業參與標準創制和體系建設。
 
4.打造專業人才隊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以氫能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按照《青海省“人才+項目”支持服務辦法(試行)》,積極引進和培育高端人才。探索“科研飛地”新模式,聯合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建立一批特色突出、形式多樣、運作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鼓勵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及其他從業人員。
 
(六)加大區域合作,構建協作體系
 
1.強化區域合作。加快融入國家氫能發展格局,加大區域協作合作力度,支持西寧市、海西州、海南州面向周邊省市輸出氫氣資源,推動我省綠氫資源向周邊區域輸出,構建區域氫能供應網絡;支持省屬大型企業等走出去開展氫能業務。發揮青海清潔能源資源優勢,打造綠氫產業應用示范區。
 
2.統籌省內協作。推動各市州氫能特色產業的聚集和發展,形成貫穿全產業鏈的協同互補機制。加強氫能企業與化工、冶金、交通、能源等傳統企業的協作,加快氫能產業引導化工、冶金、交通、能源等產業升級。
 
3.堅持開放共贏。引入國內外龍頭企業在省內落地,鼓勵行業領軍企業在青設立分支機構,搭建對外交流合作平臺,推動省內企業與國內外龍頭企業合作,支持股權投資、技術引進、兼并重組等方式獲取成熟技術。
 
 
圖3  青海省區域合作示意圖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綜合評價
 
氫氣具有來源廣泛、清潔無碳、能量密度大、能源轉換效率高等特性,加快氫能開發利用,可有效減少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規劃提出的“兩個基地三個園區”均與所在產業園區產業定位相符合,能有效避免對生態敏感區域的危害,與資源和環境相適應。
 
1.氫能利用可推動能源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升級是一個減碳加氫、提升能量密度的過程,一方面是從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轉變,另一方面是從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轉變。氫能作為零碳零排放的能源形式,可實現電、熱、氣網一體化,是大規模消納新能源,實現電網、熱網、氣網互聯互通的重要手段。使用氫能替代部分傳統化石能源消耗,可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此外,氫能作為長周期、大規模儲能方案,依托氫燃料電池發電、燃氫發電等技術,全省電力系統安全性和靈活性也將得到提升,進而助力可再生能源發展。
 
2.氫能產業發展可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青海省具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發展氫能產業有助于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消納水平。氫能產業鏈相關產業屬于戰略新興產業,固體廢物的生成量可以達到最小化、減量化及資源化。規劃編制過程中,實施環境質量和污染排放總量的雙控制,與國家及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相協調,確保規劃實施具有環境合理性。
 
(二)環境保護
 
氫氣制取方面,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將逐步降低制氫環節對環境的影響,對工業副產氫的提純使用可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加氫站建設方面,通過鼓勵加油加氣站點改擴建成具有加氫功能的能源綜合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基礎設施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1.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嚴格氫能產業項目的環境準入條件,從源頭控制對環境空氣的影響。嚴格項目生產運營中的廢氣污染源控制,加強無組織排放粉塵、工藝廢氣的控制,推行清潔生產,力爭資源消耗少、排污量小。加強重點廢氣污染源監督管理,依法對企業進行“三同時”監督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相對較大的企業安裝空氣在線自動監控系統,對治理設施進行有效監控。
 
2.水環境防治措施。對引進的氫能產業項目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從源頭控制對水環境的影響;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促進水再生利用;實施污水集中處理;加強污水事故風險防范措施;實行污水排放總量控制。為避免對地下水環境影響,對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管道等進行防滲處理;工業固體廢物及時妥善處理處置,臨時堆放及貯存設施采取防滲措施。
 
3.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加強施工噪聲管理,限制作業時間和采用高噪聲施工機械;嚴格控制企業生產噪聲,工業設備選用低噪聲設備,采取安裝隔聲罩(屏)、消聲裝置、減震等控制設備噪聲,確保廠界噪聲達標。
 
4.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企業生產過程產生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以企業自行回收重復利用為主,從生產流程上削減固體廢物的排放量,以最大限度減輕工業固體廢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危險廢物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物控制標準》《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技術規范》要求收集、貯存和轉運,建立危險廢物管理臺賬,委托有相應危險廢物處理資質單位進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不斷提高企業危險廢物全過程、規范化管理水平。
 
5.環境風險防范措施。氫能項目建設過程做到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投運過程要做到環保設施全負荷、全時段穩定運行。依照輸氫管道運行規范,加強輸氫管道安全監督與管理,加大隱患整治力度,完善應急預案,防止發生泄漏、爆炸、火災等事故對環境的影響。對氫氣儲備設施,嚴格設置消防、綠化、防滲、防溢、防泄、防爆等防護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氫能產業發展協調機制,高站位統籌謀劃全省氫能產業發展,協調解決氫能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建立定期報告、定期對接、定期推動機制,科學謀劃和合理布局上、中、下游氫能產業發展項目。全面落實市州政府主體責任,有效發揮行業部門指導作用,統籌推進規劃實施、項目推進、政策制定、試點示范等工作。研究制定促進氫能產業發展政策措施,推進氫能產業創新、布局、市場、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二)強化政策支撐
 
堅持以規劃為引領,充分發揮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能源規劃、國土資源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重點在氫能技術攻關、創新平臺搭建、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示范應用、人才引進和培養等相關配套政策,優化制氫、儲氫、輸氫、用氫各環節審批流程,落實國家氫能產業各項扶持政策,引導我省氫能產業穩步健康有序發展。
 
(三)鼓勵多元投資
 
以項目為載體,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統籌利用現有資金,重點圍繞氫能產業重大項目、科研創新平臺、重點技術攻關、學科建設與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以貸款貼息、研發和產業化補助、政府采購等多種方式給予資金支持。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積極探索氫能領域股權、債權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項目融資、股權融資、上市融資等方式,加大在氫能產業的研發、生產、基地建設等方面投入。
 
(四)構建安全體系
 
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構建氫能產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研究制定氫能突發事件處置預案、處置技術和作業規程,及時有效應對各類安全風險。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部門安全監管責任,建立健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防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強化對氫能制備、儲運、加注、應用等全產業鏈重大安全風險的預防和管控。探索制定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氫儲運等領域安全標準及規范。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及時預警氫能生產儲運和應用端的泄露、疲勞、爆燃等風險,有效提升事故預防能力。
 
(五)開展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招商平臺等渠道,積極開展宣傳引導工作。以多元化形式宣傳推介我省綠氫產業發展動態、優惠政策和投資環境,打造綠色品牌。主動參與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氫能產業會議或論壇,提升我省氫能產業影響力和知名度。常態化開展科普教育行動,結合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面向大眾普及氫能產業相關知識,推動形成有利于氫能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
閱讀上文 >> 2023氫能第一個IPO來了!
閱讀下文 >> 2022年12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0.1萬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fangdj.com/news/show-2066.html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行業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宁市| 宝应县| 六盘水市| 上杭县| 汽车| 洛浦县| 丹寨县| 墨脱县| 高要市| 民县| 石楼县| 合阳县| 屯门区| 仲巴县| 辽阳市| 玛曲县| 甘谷县| 连云港市| 琼结县| 龙泉市| 太康县| 宝兴县| 云南省| 阿克陶县| 泰宁县| 晋江市| 青田县| 阿坝县| 秭归县| 乌鲁木齐市| 田阳县| 利津县| 黔西| 乌鲁木齐市| 潮安县| 扶风县| 大荔县| 肥乡县| 鄱阳县| 固阳县| 宁城县|